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

太魯閣的歷史人文

  根據文獻記載,太魯閣的山林交織著猶如蛛網般的古今道路系統,有原住民的獵徑、清領時期的北路、日治時代的合歡越嶺古道及臨海道、戰後的蘇花公路、中橫公路、臺電施工道,以及國家公園的健行步道等,其中有的路早已隨著時空的流轉而隱沒於今日的地圖上。
 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最早的一條官方修築的路北路,即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,清政府著手開山撫番的工作,闢築北、中、南三路,其中的北路即今稱之為蘇花古道。北路北起蘇澳,南迄花蓮志學(昔稱吳全城),全長一百七十四公里,費時半年,清領時期北路的開通,開啟了漢人大量入墾花蓮的歷史。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在蘇澳、花蓮間修建橫越清水斷崖的臨海道路,戰後,將原有臨海道路加以整修,改名為「蘇花公路」。不同時期的蘇花道見證著不同族群進入東臺灣的過往,以及花蓮地區的開發史。
  1914年,日人為發動太魯閣戰役而闢築的「合歡越」,由花蓮的太魯閣至南投的霧社,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,也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。1933年,為發展觀光著手修築「合歡聯絡道路」,1935年改名為「合歡越道路」,全程步行約需四天,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;1940年,為了開發立霧溪的砂金與電力,開鑿發電道路(仙寰橋至溪畔)與產金道路(溪畔至塔比多),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終止,產金道路僅通車至合流。
  而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,堪稱是一條手工雕鑿而成的公路,也是台灣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公路。於民國45(西元1956)77日正式開工,每日動員56千人同時在不同的區段施工,期間經常受到颱風、地震與豪雨的威脅,時聞人員傷亡,工程及器材損毀,耗費四億三千萬元,費時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,終於在民國49(西元1960)59日全線通車,其主線東段起自太魯閣閣口,溯立霧溪而上,經長春祠、溪畔、靳珩橋至天祥,再沿大沙溪左岸至文山迂迴山腰,經西寶、洛韶、古白楊、慈恩、碧綠、關原、大禹嶺至東勢,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之主要道路,這一條血淚交織的公路,讓世人得以一窺太魯閣磅礡靈秀的美景。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taroko.gov.tw/zh-tw/History/Humanitie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